乡村文化市场网

欢迎访问乡村文化市场网

乡村文化市场网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民间艺术

2022通州区农民艺术节、丰收节开幕在即 系列精彩活动抢先看

时间:2023-04-27 来源:  作者:佚名

  为扎实推进乡村善治,促进乡村全面振兴,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以艺术振兴乡村为载体,整合了一批闲置空间资源,打造了一批“网红打卡地”,挖掘了一批潜在经济、文化价值,努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地落实。

  一、主要做法

  (一)凝聚各方力量,全力推进艺术振兴乡村

  鄞州区在推进艺术振兴乡村实践中,坚持人人有份、人人参与、人人尽力,全面调动企业、社会组织、干部、群众等各方积极性,凝聚共识、积聚力量。一是画好两张图,明确方向路径。全面谋划艺术振兴乡村工作,明确好方向路径、重点举措。第一是画好“设计图”。聚焦镇、街、村、社自然资源、人文资源,开展全域摸底调查,形成资源库。出台《鄞州区艺术振兴乡村(社区)工作方案》,组建区艺术振兴乡村工作领导小组、项目统筹班、基建统筹班、人才统筹班、产业统筹班等“一组四班”组织领导体系。第二是画好“路线图”。立足各村优势资源、特色资源,因村制宜制定符合各村实际的艺术振兴路径。为鄞州区城杨村设计了“艺术振兴”路线图,通过小创意、微改造,让城杨村从一个客流少、经济较薄弱的小村庄,蝶变为人气十足的“网红打卡村”;为鄞州区东吴镇设计了“音乐振兴”路线图,全国首个以“中央音乐学院”命名的“乡村音乐教室”落户天童老街,千年天童老街焕发新生;为鄞州区童夏家村设计了“哲学振兴”路线图,村里随处可见哲学小道、哲学漫画墙、哲学走廊、哲学电线杆,现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“浙东哲学小村”;还为鄞州城区丹凤、紫鹃、华侨城等老旧社区设计“艺术振兴社区”路线图,助力老旧小区全域更新。二是专业带业余,专家群众携手干。坚持校地联动,探索以专业团队为引擎、本地群众为主体、镇村后勤为保障的工作模式,由专家整体把关村庄规划和风格设计,同时充分挖掘本土能工巧匠,创新点位设计、小品打造、故事融入。鄞州区城杨村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团队驻点指导,共组织6支近140人艺工队,设计打造节点60个,村民自主用毛竹编制的巨型“农夫的草帽”、巨型酒瓶等成为村中地标级景观。三是镇村带企业,政府市场联合上。用好政府与市场“两只手”,一方面搭好台,创新打造村企结对、镇企共建等平台,鼓励企业等参与乡村建设;另一方面融好资,探索建立PPP、乡村基金等方式,畅通市场资本引入渠道。鄞州区横溪镇与百度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引进总投资达50亿元的自动驾驶研发测试运营基地、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实验室,大力探索“自动驾驶+”乡村旅游、休闲康养等应用,拓宽了横溪镇艺术振兴乡村发展路径。

  (二)依托主题创建,联动提升乡村环境面貌

  鄞州区从实践中认识到,环境面貌是艺术振兴乡村的第一印象,各类创建活动是提升环境面貌的有效载体。坚持把主题创建与艺术振兴乡村相结合,以创促建、以创促进。一是创建特色型精品线路,让线上风景醉人。坚持“一线一方案、一线一特色”,以乡村自然山水风光为基础,充分挖掘并融入周边艺术名家、名作名画、乡土人文等资源,全面提升精品线路的气质内涵。重点打造的10条精品线之一“清奇嵩江·蓝色海湾”线,结合梅溪水库、蓝色海湾等自然资源,串联起沙孟海、沙耆、马友友等艺术名家故居,成功创建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,所涉及乡镇2021年的游客量同比增长15%。二是创建标志型美丽乡村,让点上风景留人。坚持“改旧、提质、保护”并重,统筹兼顾周边环境、街巷肌理、公共配套,确保建筑风格符合农村特色,文化融入守住乡韵乡愁。按照村景融合的理念,差异化推进全区村庄改建,分别打造了以“石头”为特色的勤勇村、以“清廉”为主题的走马塘村等,创建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,建成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、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个、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45个。

  (三)打造产业引擎,增强艺术振兴内生动力

  鄞州区从实践中领悟到,艺术振兴乡村天地广阔,但想飞得高飞得远,产业振兴是引擎,持续造血是关键。坚持改革赋能、创新赋能,调结构、兴产业、活要素、添活力。一是变废为宝,盘活沉睡资源。加强土地、山林、宅基地、房屋等闲置资源的摸排入库,探索实施“征用+挂牌”“村统租+镇招商”等开发方式,大力引进社会资本,变资源为资产。鄞州区咸祥镇利用近百亩废弃盐碱地播种花海,吸引众多游客,极大带动了周边民宿经济、餐饮经济等发展,并成功招引总投资700万元的航空飞行营地项目,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源头活水。二是串珠成链,构建产业链条。构建以特色农业为牵引的“产业融合链”,推动农业“接二连三”,协调发展精深加工、休闲体验、农事节庆等业态;构建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“产业集聚链”,探索形成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“龙头企业+上下游配套企业”等产业化经营组织,实现村村有主打产业、有特色品牌。鄞州区湾底村党支部坚持农商旅联动发展,以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桑果种植基地为突破口,逐步打造出植物园、天宫城堡、非遗博物馆等一系列“近郊型”文旅项目,2021年实现村集体净资产11亿元、集体年可用资金3260万元、农民年人均收入7万元、年人均分红1.5万元。

  (四)重细节打造,挖掘本土艺术特色资源

  鄞州区在艺术振兴乡村实践中,坚持从大处着眼、小处着手,创新理念思路和工作举措,点石成金、化朽为奇。一是用好“绣花功夫”法,微改造、精提升。深化乡村微更新、微改造、微整治,推进改造范围从主干道、出入口等核心节点向背街小巷、犄角旮旯延伸覆盖,利用低效零星土地和闲置建筑物进行创意美化与功能提升。通过发动群众、引导社会筹资,将乡村的“边角料”区域创新打造为“群众议事厅”、健身散步的“枕木步道”等创意景点,从脏乱差地带成功转型为网红打卡地。二是用好“就地取材”法,深挖掘、细创意。坚持就近选材、就地取材,充分利用农村本地的老砖老瓦、竹林河石、废弃旧物,保护性升级改造原有的自然风貌、人文建筑等,因地制宜打造山体公园、滨水空间、口袋景点,用小成本换取大成效。鄞州区城杨村在改造过程中,利用村内外的毛竹林、河卵石、废弃木头等资源,打造了众多形态各异、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小品。三是用好“众筹众办”法,群众议、合力干。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,在村庄改建、老旧小区整治、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,建立健全群众民主议事、自我管理等机制,创新群众自筹、社会资助等形式筹集资金。坚持以群众满意为导向,建立健全“线上+线下”“投票+评议”等群众参与考评机制,让群众评议艺术振兴乡村工作好坏、干部能力作风优劣。

  二、主要成效

  (一)用艺术美化乡村,改善了人居环境。用艺术美化乡村,大到乡村的空间结构、建筑造型色彩,小到家庭的庭院布局、设计风格,都能体现自然之美、和谐之美,既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又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审美的需要。鄞州区芦浦村打造了儿童游乐场、爱心墙、艺术休闲椅等亮点工程,村民闲暇之余有了更多休闲娱乐场所;鄞州区湾底村将党建元素、文化元素、中国传统元素融于日常小景,对村庄的文化墙、道路旗幔、路灯等进行了立体式、景观式提升,打造出“都市里的村庄,城市中的花园”。

  (二)用艺术点亮心灵,提升了乡风文明。在艺术振兴乡村的建设过程中,增强了村民对村落的情感归属,减少矛盾纠纷。艺术熏陶如春风化雨般感染村民,既能提高村民的素养和境界,也能唤醒村民沉睡的文化自觉,增强了文化自信。有宁波香格里拉之称的鄞州区童夏家村,以“小村庄”承载“大道理”,在村口电线杆、河边步道、村民家门口等地随处可见哲学经典,整个村庄就好似一幅哲学地图。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”“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”等朴素的道理来源于村民生活,又反哺村民生活。

  (三)用艺术铭记历史,传承了农耕文化。鄞州区艺术振兴乡村实践中,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发掘、保护和传承。鄞州区天童老街的“邵家井”始建于1914年,曾因道路扩建被埋没,在此次艺术振兴乡村过程中得到了复原,老井周围成了村民的公共交流空间;鄞州区云龙镇拥有丰富的“龙”文化遗产,在艺术振兴乡村实践中,重点谋划了“二月二龙抬头”全镇龙舟巡游活动、在中小学开设龙舟特色课程,将龙舟文化推向大众。

  (四)用艺术繁荣经济,促进了共同富裕。艺术振兴乡村带来了人才回流、产业振兴,提高了村民收入,壮大了村集体经济。曾经偏僻、贫穷的“空心村”鄞州区城杨村经过艺术化改造,2021年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,“五一”小长假单日峰值达到6000多人次;村民年人均收入从3万元增加到8万元,村集体新增展览馆、酒吧、直播间等固定资产面积共约370平方米,村集体自营年收入从原先不到10万元增长到30万元以上。

  (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、宁波市鄞州区农业农村局 供稿)


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| 本网概况 | 联系我们 | 会员服务 | 网站地图 | 免责声明 | 投稿服务 |